現場
副校長何慧剛致辭
本網訊(通訊員 夏興通)日前,智媒時代財經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高層論壇在我校舉行。副校長何慧剛出席并致辭,來自省內外高校和業界的10余位知名學者專家受邀與會并作主題報告,共同探討新聞傳播教育如何適應智能媒體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代表100余人參加。
何慧剛對與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強調在智媒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期待與會嘉賓能夠深入交流,共同推動新聞傳播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波教授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探討通過比較建構中國新聞傳播學的自主知識體系的路徑。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院長郭小平教授詳細闡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業的應用場景,并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給媒體行業帶來的風險,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策略。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程明教授從解讀AIGC技術的三個關鍵詞分析了AI+時代新聞傳播學科的應用性、實踐性、人文性和科技性、藝術性、前沿性。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院長李華君教授分析了新聞傳播專業就業市場的人才能力需求情況。云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金星教授提出要實現產教融合、共生共榮,需要加強標準引領和資源支持,調動高校和企業兩方面的積極性。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傳播學院鄭一卉教授認為智能媒體時代位于后臺的“云”通過網絡連接,與位于前臺的電子媒介結為相互依存的“媒介共生體”,共同實現復雜的傳播功能,對個體和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名譽院長張德勝教授提出,在數智媒體時代,專業教師也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影響力,促進新聞傳播教育的創新發展。
人民網湖北頻道總編輯榮先明、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湖北中心副主任劉佳婧、抖音集團湖北公司總編輯王勁松、北京清博智能科技高級副總裁黃麗媛分別介紹了各自所在媒體、企業運用人工智能進行內容原創與運營審核、輿論引導、數據業務運營、融媒體中心建設、社會責任實踐、輿情分析與處理等方面的經驗與成果,并探討了與高校新聞傳播學界加強產教融合,培養數智新聞傳播人才的思路與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