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目:《中華文化中的“報”“保”“包”之意義》
作 者:楊聯陞
推 薦 人:陳昀(法商學院院長、教授)
推薦理由:
“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文化中的“報”“保”“包”之意義》收錄了海外漢學名家楊聯陞在新亞書院主持“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的三場講座內容:《中華文化中的“報”“保”“包”之意義:“原報”“原保”“原包”》。中國的“報”字的原義可以追溯至殷商時期,原意為祭祀,系由象征郊宗石室(指葬地祭地)而引申為祭祀。后受武俠或游俠精神以及佛教“業”報及輪回觀念影響,“報”的內涵不斷豐富,“報”的觀念也逐步應用到各種社會關系上,成為中國社會關系中重要的基礎。明恩溥(Arthur H. Smith)在《中國諺語與俗話》中引用《禮記》“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并補充一段俗話:“所謂相互報償,在理論上就是俗語中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謂得人一牛,還人一馬;或一盒子來,必須一盒子去,都是這個意思。”“保”的原意應該是襁褓的“褓”,表示大人對孩子的愛。周代以后,“保”開始出現保有、保持的意義。孟子說“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離婁》上)。與“保”字相關的有保甲、保舉、廩保等復合詞。“包”亦做“苞”,早期常見于“苞苴”,意指饋贈的禮物。由“包”字原義引申出包占、包攬、保役等復合詞。楊聯陞用“信”字貫通前后三次演講的內容:“報”字是我們依據對先人的信仰報答祖宗;“保”字是我們對所保的后代要有可信性(Trustworthiness);“包”字是人對社會人群的信實(Integrity)。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金耀基在書跋中指出:“‘社會科學中國化’應從中國人的經驗生活中去掌握那些影響中國人之思想行為的重要概念,以作為建構較高層次社會理論的重要磚石”。《中華文化中的“報”“保”“包”之意義》不僅體現出作者觸類旁通、揭微抉隱的治學境界,而且可以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一個有益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