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人:金悅
月高懸,夜寂寥,連風聲都難以捕捉,連雨滴的輕語也無從知曉。在這寂靜之夜,情感容易涌動,故事也似乎隨時可能上演。
“穿過曠野的風,你慢些走,我用沉默告訴你,我醉了酒。烏蘭巴托的夜,那么靜那么靜,連風都聽不到,聽不到。你慢些走,我用奔跑告訴你,我不回頭。烏蘭巴托的夜,那么近那么近,連云都不知道,不知道。烏蘭巴托的夜,那么靜,連風都聽不到我的聲音。烏蘭巴托的夜,那么靜,連云都不知道,不知道……”
《烏蘭巴托的夜》就是那個深沉的夜,那個幽靜的夜,那個沉默的夜。多少人淪陷其中,多少人觸景生情,多少人思緒萬千。有故事的人在《烏蘭巴托的夜》中徘徊,有經歷的人在《烏蘭巴托的夜》中動情,有心事的人在《烏蘭巴托的夜》中沉思。
最早版本的《烏蘭巴托的夜》創作于1985年,由蒙古詩人桑堆扎布(P. Sanduyjav)作詞,普日布道爾吉(G. Pürevdorj)作曲,蒙古微笑樂隊原唱。1987年,蒙古“成吉思汗樂隊”首次在國內呼和浩特演出此歌,因歌曲朗朗上口,從而為內蒙古聽眾所知。
此歌原作是典型的愛情小調,又似一首草原敘事詩,純粹干凈。無需抒發情懷,無需賦予意義,只關乎大地和愛人。只要心愛之人坐在自己身邊,就會感到“夜色多么好,令人心神往,多么幽靜的晚上”。
時間來到2004年,電影《世界》上映,導演賈樟柯將《烏蘭巴托的夜》改編成了中文版。韻律依舊沿用蒙古原版,歌詞由賈樟柯同當時地下搖滾之王左小詛咒聯合完成。
該曲演唱分為兩個版本。其一作為《世界》插曲,由主演趙濤演唱。另外一個版本則由左小詛咒來演繹,成為其最有名氣的代表作。然而,趙濤版傳唱度不高,左小詛咒因人廢歌,《烏蘭巴托的夜》也受到牽連。
2015年,譚維維在“我是歌手”第三季中聯合杭蓋樂隊,對《烏蘭巴托的夜》進行改編。譚維維加入新歌詞、重新演繹,在整首歌中寄托了自己對父親的思念之情——“你走了那么多年,你還在我身邊”。因情懷與技巧雙滿分,贏得大批歌迷贊譽,這首歌再度翻紅。
除了譚維維,許多歌手都演繹過《烏蘭巴托的夜》,他們根據自己的經歷和理解,為這首歌曲賦予了不同的內涵,使聽眾也產生了各自獨特的感受和領悟。其中,丹正母子的演唱被稱為最純凈空靈的版本。母子間的配合默契十足,沒有過多華麗的修飾,卻充滿了溫暖與和諧。
不可否認,《烏蘭巴托的夜》充滿了深情,它以寧靜悠揚的旋律和源遠流長的氣息,捕捉了烏蘭巴托夜晚的美麗與安寧,同時也微妙地表達了人世間的孤獨、失落與無奈。每一次的聆聽和品味,最終都會在心底激起一圈圈的漣漪,成為人生中一次次的回望和感悟。在這樣的時刻,歌曲和音樂已經提升到了一種哲學思考的層次。
生命或許充滿憂傷與遺憾,但正是這些不完美,使得生命變得完整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