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評論員 金平
“這位同志很有想法”,這是群眾對干部的一種正面評價,體現了對其工作思路的肯定和認可。當今社會背景下,眾多干部擁有較高的學歷背景,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且擅長運用網絡資源獲取大量信息,在闡述工作思路時邏輯縝密、論據確鑿,令人信服。然而,他們經常發現自己處于一種困境之中,即腦海中充滿了諸多美好的設想與創意,在需要將這些思維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時,卻發現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這在心理學領域被稱之為“行動癱瘓”,意指個體因過多的想法而陷入困擾,難以采取有效的行動。
此問題的根源涉及多個方面。
一是想法不具可行性。由于在構思階段未能充分考慮現實中的各種約束條件,如資源限制、時間限制以及技術可行性等。這些要素在實際操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忽視其存在,即便想法再出色,也因不符合實際,難以轉化為現實。
二是缺乏行動力。有些人過于沉溺于設計和規劃階段,總是將實際的落實和執行置于一旁,不愿邁出第一步。更有甚者,寄望于他人來完成這些實際工作,而非自己主動推動項目進展。這導致他們在面對挑戰時總是猶豫不決,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是追求零風險。有些人不愿承擔任何風險,總是追求完美的解決方案,害怕失敗和犯錯。這種心態使他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無法果斷采取行動。他們總是希望在所有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才開始行動,但現實往往充滿不確定性和變化,這種對完美的追求反而成為他們前進的障礙。
不能滿足只作為理論上的空想家,而應致力于成為實踐中的實干家,將諸多“想法”切實轉化為可行的“辦法”。如果把“想法”比作目的地,那么“辦法”便是通往該目的地的路徑。為解決有想法而沒辦法的問題,需在構思階段就充分考慮現實條件,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并在行動上積極主動,不依賴他人。同時,要學會接受不完美,勇于面對風險,這樣才能有效推動工作,將想法轉化為實際的辦法。
“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行動起來,將每一個美好的想法變為現實。愿每位擁有“想法”的同志都能找到通往目的地的正確“辦法”,擺脫迷茫與困惑。
記住列寧同志說過的話,“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