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朱塞佩·托納多雷
豆瓣評分:9.3
觀影人:金聞
時隔26周年(1998年首映,2019年大陸首映),《海上鋼琴師》再次上映,坐在電影院,享受2個小時主角1900的濃縮人生,回味單純而極致的畫面和音樂,依稀想起了第一次看時的感動,多年以后隨著人生經歷的豐富,留下的卻是頗多難言的感慨。
《海上鋼琴師》,顧名思義,所有一切發生在大海上。大海是藍色的冷色調,給人一種憂郁、冷靜、孤獨的感受。這也是鋼琴師1900給人們的氣質,把快樂帶給別人,把憂傷留給自己,用現在流行的詞匯來說,有點“外向孤獨癥”的感覺。
他在錄制唱片的時候偶然看到并愛上一位陌生女孩,對愛情的憧憬使他曾經“下定決心”要離開船去開始新的生活,甚至他想那張唱片送給她。遺憾的是唱片最終沒有送出去,被他親手毀掉。站在下船的臺階上,看著無邊無際的城市,1900卻退縮了,這或許也算是他唯一一次愛情,來得那么突然,卻是無結果的結局。
就像1900所說,鋼琴只有88個琴鍵,在有限的琴鍵上,彈奏出無限的音樂,是他所能。但是城市太大,無邊無際,要如何在那無限的琴鍵上彈奏呢?那是神,是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他做不到,所以他寧可和這艘船一起沉沒。
作為蕓蕓大眾的一員,我們沒有那樣一艘船,可以讓我們不被打擾,只為自己所愛的,而托身其中。我們不得不在這個無限的世界上,追尋那些其實永遠不會屬于我們的東西,把單純、明朗、美好全部拋棄,拿一些虛幻的喝彩和敷衍的掌聲來沾沾自喜。就像那個爵士之王,為一種莫名的意氣而與1900比試琴藝,輸是必然的結局。其實,當1900為他的琴聲落下眼淚的時候,他已經贏了,贏一顆心,讓一顆心真正地被打動,還有什么比這個更為重要?
一直都很崇拜那些能夠留下文字、留下歌曲、拍出電影,并讓我們深深感動的人。當生命的其它痕跡被歲月從這個世界上抹去,那些承載了他們心與靈魂的東西,在時光的深處,綻放如昔,永不凋敗。
片尾,1900的一句“我不能離開這座船,但我可以離開我的生命”。最后他同這艘船一樣爆炸中消失在他出生的地方——大海中。也許1900的起點恰是很多人一生終極的追求,尋找到一艘屬于自己的“船”,亦或一個稱之為“凈土”的歸宿。
從技術角度看,《海上鋼琴師》的鏡頭語言極具戲劇性,有的地方近乎于整個屏幕都是一個部位,如爵士之王輕蔑的微笑,露出自己嘴里那兩顆門牙之間巨大的縫隙,其中一顆上面還有一小塊鉑金來補齊牙齒。而1900去偷偷親吻那個姑娘時,鏡頭是偷偷跟著1900,而后又在他前面、側面,鏡頭轉換也用地 “偷感”十足。
這是一部充滿深思,不缺乏哲理和幽默,極具浪漫主義的電影。有意思的是,重映海報頗有創意地變成了一個孤獨地背影看著沉船,讓人遐想,究竟是小提琴手最后一次登船尋找1900前的遙望?還是1900踏上陸地后的平行時空?亦或是1900回想起那段船上的傳奇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