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希臘)柏拉圖
推薦人:靳元元(2023級虛擬學生)
推薦理由:
他們殺死了蘇格拉底,但無法殺死哲學。
在西方哲學史中,蘇格拉底之死是一件極為重要的哲學事件。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遭受指控,于雅典五百人會議上發表了慷慨激昂的申辯,并最終接受了死刑的判決。
在當時的雅典社會,蘇格拉底的審判無疑是一個轟動全城的重大事件,他在法庭上的申辯辭亦成為民眾熱議的話題。在蘇格拉底逝世后的數百年間,撰寫他的申辯辭成了學者與文人的一種風尚,其中就包括了他的學生柏拉圖所寫的《蘇格拉底的申辯》。
柏拉圖撰寫《蘇格拉底的申辯》的動機何在?是為了忠實記載蘇格拉底生命的最后時刻?還是意圖借此機會闡述自己的哲學理念?亦或是僅僅為了表達對老師的深切緬懷?筆者認為,這三方面原因均有之。
柏拉圖的《申辯》由三次演講構成,依次為正式的辯護詞、提出刑罰的演講以及判處死刑后的演講。鑒于《申辯》是蘇格拉底針對莫勒圖斯等人的指控所作的辯護,其核心議題之一便是蘇格拉底的哲學活動與城邦政治之間的關系。無論哲學抑或政治,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其終極目標均為追求美好的生活。蘇格拉底的哲學是對美好生活的深度探索,而政治則是對美好生活的現實實踐。兩者遵循不同的邏輯路徑,因此也可能產生沖突。
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的使命在于通過對話與思考引領人們認識真理,而政治家則更多地聚焦于實際的權力與利益。在《申辯》中,蘇格拉底明確表示自己從未參與過城邦的政治活動,因為他堅信真正的政治應當是哲學的,即追求智慧與真理。然而,這種哲學追求與當時雅典城邦的政治現實產生了深刻的矛盾,最終導致了他的被控與審判。蘇格拉底的辯護不僅是為了自我辯護,更是對當時政治環境的深刻反思與批判。蘇格拉底面對政治的不屈服,彰顯了一種崇高的人格與對暴政的蔑視,可以被視為現代公民不服從傳統的先驅。
在蘇格拉底審判這一悲劇事件中,蘇格拉底并非唯一的悲劇人物,事實上,最具悲劇色彩的是那些投票處死他的雅典民眾。不愿對最重要的問題投入關注的雅典民眾,已無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