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院要聞

        【中國社會科學報】方潔:數字賦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發布者:陶慧發布時間:2025-02-17瀏覽次數:10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5年2月14日頭版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數字技術創新迭代加快,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新動能、新路徑。深入研究數字技術賦能綠色低碳轉型的理論內涵、實踐路徑和政策保障,對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準確把握數字賦能綠色轉型的理論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動數字賦能綠色低碳轉型,必須深入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準確把握新發展理念的實踐要求。


          數字賦能綠色轉型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一個有機整體,體現了系統觀念。數字技術創新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新動能,是創新發展與綠色發展的有機統一;數字技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優化重構,體現了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數字技術賦能國際合作,推動綠色發展理念、技術、標準等互聯互通,體現了開放發展的重要特征;數字技術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促進綠色發展成果全民共享,體現了共享發展的本質要求。


          數字賦能綠色轉型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數字技術與綠色低碳發展深度融合,通過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重要支撐。一方面,數字技術創新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應用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數字賦能綠色轉型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數字技術在節能降碳、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技術支撐。理論研究和實踐證明,通過數字技術賦能能源、工業、交通等重點領域低碳轉型,有助于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


        深刻認識數字賦能綠色轉型的內在機理


          從技術賦能維度看,數字技術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通過智能化手段優化生產運營管理,通過數據驅動業務流程再造,實現降本增效與綠色發展的統一。具體表現為: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能源資源消耗的實時監測和精準控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優化生產工藝參數,降低能耗和排放;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市場需求,減少資源浪費。


          從產業升級維度看,數字技術深度賦能產業轉型,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產業結構綠色轉型。主要體現在: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發展智慧能源、環保科技等新興產業,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創新商業模式,發展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從治理能力維度看,數字技術顯著提升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和治理能力,強化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科技支撐。具體表現為: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的環境監測網絡,提高環境質量管理水平;運用大數據分析污染源和傳輸途徑,實施精準治污;應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污染物排放數據可追溯,提高環境治理效能。


        數字賦能綠色轉型面臨的深層次問題與挑戰


          在推進數字賦能綠色轉型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需要系統把握、精準施策。


          第一,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是轉型發展面臨的突出挑戰,在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方面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東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能源資源消耗大、環境壓力大;中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優勢明顯,但數字化基礎相對薄弱。這種區域間的數字鴻溝可能進一步加劇發展不平衡,影響轉型成效。典型案例是“東數西算”工程,雖然促進了算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但配套的產業生態體系建設仍需加強。一方面,西部地區在數據中心建設運營、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短板;另一方面,數據中心集群效應尚未充分顯現,產業鏈配套不夠完善。同時,部分地區普遍存在“重硬件輕應用”問題,數字基礎設施利用效率不高。


          第二,企業轉型面臨多重約束。一方面,轉型升級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傳統融資渠道難以滿足需求;另一方面,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影響轉型效果。以鋼鐵行業轉型實踐為例,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投入大、周期長,企業普遍存在轉型動力不足的問題。具體體現在:技術改造成本高,特別是低碳冶煉、智能制造等關鍵技術投入大;市場不確定性強,影響企業轉型決策;專業人才缺乏,特別是既懂數字技術又熟悉生產工藝的復合型人才緊缺。


          第三,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不完善。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數據的市場化配置機制尚不完善。數據確權、開放共享、交易流通等制度性障礙仍然存在,影響數據要素的價值釋放。同時,數據安全保護與開發利用不平衡問題需要進一步破解。從工業大數據應用實踐來看,跨部門、跨行業的數據共享機制尚未形成,數據孤島問題依然突出。主要制約因素包括:數據標準不統一,影響數據互聯互通;數據產權界定不清晰,制約數據流通和價值實現;數據安全風險防控機制不健全,影響企業數據共享意愿。此外,在數據跨境流動、數據主權保護等方面也面臨新的挑戰。


        數字賦能綠色轉型的重點領域與實踐創新


          首先,加快能源領域數字化轉型。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實踐表明,國家電網公司通過建設“智慧能源物聯網”,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智能化轉型。以浙江省為例,在試點建設的“智慧能源示范區”中,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可再生能源證書交易,促進清潔能源消納;通過“互聯網+智慧能源”平臺,優化配電網運行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以上。在企業實踐方面,華能集團打造的“智慧電廠”,運用5G、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設備運行狀態實時監測和智能診斷,提高機組運行效率;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模擬優化機組參數,單位發電煤耗降低3%以上。同時,開發建設新能源智慧管控平臺,提高風電、光伏發電的智能調度水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升5%。


          其次,深化工業領域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也是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從企業轉型實踐來看,以徐工集團為例,通過建設“智能工廠”,實現生產過程的精細化管理,能源利用效率提升30%;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優化供應鏈管理,實現零部件再制造,每年節約原材料成本超過1億元。在智能制造領域,海爾集團打造的“燈塔工廠”,通過5G、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控制,單位產品能耗降低45%。同時,創新推出“智慧家電+”服務,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在傳統工業轉型方面,寶武鋼鐵集團探索“5G+智慧制造”新模式,建設智能化料場、智能煉鋼等應用場景,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升級;開發能源管控平臺,建立能源調度優化模型,噸鋼綜合能耗降低10%以上。


          再次,推進建筑領域的智慧節能創新。據統計,建筑領域能耗占全社會終端能源消費的35%以上,節能潛力巨大。從城市實踐來看,廣州珠江新城通過建設“智慧建筑群”,運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優化建筑設計,采用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統,實現建筑能耗下降35%。同時,發展裝配式建筑,通過數字化設計、智能化生產,提高建筑工業化水平,減少建筑垃圾排放80%以上。在示范工程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打造“零碳智慧建筑”,采用光伏發電、地源熱泵等清潔能源技術,通過智能化控制系統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建設智慧運維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優化能源系統,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到50%以上。


          最后,加快交通領域的智慧低碳實踐。作為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交通運輸部門的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在城市層面,深圳市建設“智慧交通示范城市”,推廣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建設智能充電網絡;開發交通大數據平臺,優化公共交通運營調度,公交分擔率提高到60%。同時,建設智慧港口,推廣岸電使用,港口綜合能耗降低25%。在行業實踐方面,中國鐵路集團推進智能化鐵路建設,應用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等技術,提高鐵路運輸效率;建設智慧車站,推廣“無紙化”服務,降低能源消耗。同時,優化貨運組織,發展“公轉鐵”多式聯運,顯著提高鐵路貨運比例。


        推進數字賦能綠色轉型的政策創新與制度保障


          要加快構建有利于數字賦能綠色轉型的制度體系,強化政策支撐,形成系統完備的保障機制。


          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要加快建立健全數據要素市場,明確數據產權歸屬,建立數據交易規則。支持建設數據交易所,規范數據定價機制,促進數據有序流通。完善數據安全保護制度,建立分級分類保護體系。從地方實踐看,深圳數據交易所探索“數據可用不可見”等安全技術,建立數據交易“可信環境”;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創新“數據銀行”模式,為數據確權和流通提供制度保障。同時,支持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建設數據要素市場聯盟,促進數據要素跨區域流動。


          健全轉型發展的長效機制。要創新完善財稅金融政策,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金融產品,降低企業轉型成本。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碳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節能環保領域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支持力度。在體制機制方面,要著力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的轉型發展新機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突破;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購置數字化、綠色化設備給予稅收抵免;創新金融支持方式,發展綠色保險、碳資產融資等新型金融產品;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將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指標納入考核體系。


          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機制。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推動東部地區加快產業結構優化,支持中西部地區培育數字經濟新動能。完善區域協同發展機制,促進區域間技術合作、產業對接。在重大工程方面,推進“東數西算”工程,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帶動數據中心集群發展。在制度創新方面,建立健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探索建立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促進區域間低碳轉型協同推進。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開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試點,打造區域轉型發展示范區。同時,加強區域間技術合作和人才交流,促進創新資源共享。


          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要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數字化綠色轉型的技術瓶頸。統籌布局建設創新平臺,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創新實踐方面,組建“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聯合體,開展低碳技術協同攻關;建設綠色技術交易市場,促進技術成果轉化。在人才培養方面,加快培養復合型人才,建設高水平人才隊伍。支持高校設置數字化綠色發展相關專業,加強產教融合。建立健全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吸引集聚創新人才。同時,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推動建立國際聯合實驗室,開展重大科技攻關。


         (作者系湖北經濟學院院長)


        版權所有:湖北經濟學院 鄂ICP備05003310-1號
        鄂公網安備42011502000701號

        地址:武漢市江夏區藏龍島開發區楊橋湖大道8號

        郵編:430205

        返回原圖
        /

         

        亚洲综合久久夜AV |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表情包|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在线观看亚洲电影|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亚洲av乱码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亚洲免费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一级在线播放放|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亚洲免费无码在线| 亚洲真人日本在线| 国产亚洲AV夜间福利香蕉149|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片| 亚洲精品少妇30p|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影院播放|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av片俺去也|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在线观看亚洲电影|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小说| 国产人成亚洲第一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