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2025年2月26日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人類社會系統性變革。這場變革既需要高等教育深度參與,同時也必將深刻影響高等教育。
近年來,湖北經濟學院胸懷“國之大者”,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出的“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宏偉目標,積極響應“雙碳”任務要求,舉全校之力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高水平建設、高標準運行、高質量管理,探索出一條培養高素質“雙碳”經管人才、推動氣候變化經濟學學科發展、開展有組織高水平科研、產出高質量咨政建言智庫成果的科學路徑。
緊跟戰略“碳”為人先
2011年11月,湖北入選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省內亟需一個具備碳排放研究基礎的機構。遵循湖北省“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精神,響應湖北省建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促進區域經濟綠色低碳發展的迫切需求,2012年5月,由湖北經濟學院牽頭,武漢大學、湖北省發改委、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等10家單位協同的“碳排放權交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正式組建,2012年12月,獲湖北省教育廳立項建設。
以服務地方重大需求為目標,湖北經濟學院積極與國內外專業機構合作,在氣候變化的多個領域展開了探索。為推動國際交流和學術水平提升,2013年中心聘請名古屋大學教授薛進軍為中心首席科學家,并制定了發展規劃和目標,積極整合國內外資源,培養青年教師和科研骨干。2015年,學校開設湖北省第一個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2016年,為了增強學術和學科影響力,湖北經濟學院創辦了我國第一本環境經濟學學術期刊《環境經濟研究》,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經濟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貢獻力量。2018年,湖北經濟學院成立低碳經濟學院,成為全國最早在本科階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及低碳經濟方向專業人才培養的高校,“中心+學院”的辦學模式正式運行。2018年,中心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是湖北省屬高校中第一個入選該索引的智庫。2022年,中心被教育部批準為“碳排放權交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中心在理論和政策上對低碳經濟轉型下建設中國碳交易體系的理論基礎、科學問題和政策難點等持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探索性研究,連續多年發布《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報告》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藍皮書;產出了多項低碳相關領域的高質量學術成果,承擔《基于中國試點碳市場準自然實驗的碳泄漏誘發機理、關鍵動因及防范政策》《積極參與和引領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研究》《碳交易對行業競爭力的影響研究》等國家、國際重大課題40余項,發表多篇代表性論文,為全國碳市場體系建設給出了重要的決策咨詢參考,成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領域的高端智庫,有力地支撐了政府決策和行業產業發展,社會影響力迅速提升。
協同創新培養“雙碳”人才
學校依托碳排放權交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在國內高校范圍內率先成立低碳經濟學院,構建“專業人才培養主陣地、社會人才培訓基地和綠色低碳實踐基地”教育模式,加快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法學等學科之間的融通發展,建成碳交易、碳會計、碳稅、碳法律等涉碳微專業群,構筑“雙碳”經管人才培養主陣地。
基于“雙碳”人才的能力培養需求,學校不斷加強“雙碳”領域教材和教學資源建設,一批適應“雙碳”經管人才培養的在線開放課程正在加快建設。
基于碳達峰、碳中和人才的通用能力和專業能力分析,學校推動知識體系更新迭代,加大“雙碳”領域教學資源建設力度,開設碳金融、碳交易等理論課程,以及減排項目開發、碳基準線測定等實踐課程,做強做實相關教材建設。先后出版《碳市場經濟學》《碳排放權交易概論》《碳排放核算方法學》等專業教材,填補了碳交易領域專業教材的空白,專業核心課程《碳市場配額分配及交易過程虛擬仿真實驗》獲批國家級一流虛擬仿真實驗課程。一批在線課程與虛擬仿真實驗課程的培育項目正在逐步推進,促進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優質教育資源融會貫通。同時,學校還創建碳資產管理虛擬教研室,構建產學研協同的產教生態,建設以跨時空、跨組織、跨學科為特征的新型教研共同體。
實現“雙碳”目標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具有普遍性、整體性、復雜性等特征,需要從多學科多維度來審視、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系統跨界融合和“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已成為必然趨勢。學校緊密構建起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對接、與產業行業對接的協同聯動機制,形成以高校主導,企業、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跨領域、跨學科、多主體參與的非線性創新體系。在推進真協同中,強化科教協同、科研育人,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讓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在項目、平臺、咨政建言中培養專業人才。深化產教融合,進一步增強行業企業對“雙碳”人才培養參與度,把“雙碳”新進展、成果、需求和實踐融入人才培養環節,促進培養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此外,學校把高水平科研成果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SCI國際學術期刊和國內核心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碳排放權交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主持申報的教研課題獲第九屆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學校還與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武漢分中心等單位共建多個實習實訓基地,對實踐實用實干創新型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建近零碳校園
湖北是全國治理碳排放的排頭兵,而湖北經濟學院作為創建近零碳校園工作的先行者,把鼓勵低碳生活方式和教學科研有機結合起來,助力湖北省“雙碳”目標和高質量發展。
2024年6月5日,湖北經濟學院發布湖北省首個近零碳校園建設規劃(2024—2030年),明確將于2028年前實現碳達峰,于2052年暨學校組建合并50周年前實現碳中和,建成近零碳校園。
近零碳校園的總體目標是建成低碳、人文、智慧、美麗校園,系統養成校園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方式及習慣。為此,學校制定實施碳中和行動方案,并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構建智慧化校園能源運營管理平臺開展能耗監測、診斷與管理,及時向社會披露校園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信息。學校先后實施了“煤改氣”“煤改電”“天然氣進校園”“節能監管平臺建設”等工程,采用能源智能控制等節能技術,在科學用能的基礎上有效減少了碳排放總量。并因地制宜合理設置綠化用地,通過黃土覆綠、植樹造林等方式增加校園綠化面積,提高綠植固碳效率,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同時采用湖水澆灌、雨污分流、雨水沖廁等措施,協同推進節能降碳擴綠節水。
學校把黨中央關于“雙碳”的決策部署納入學校思政工作體系,把“雙碳”理念全面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推動“雙碳”元素與思政元素有機結合。善用社會大課堂,在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抓好綠色低碳教育,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讓踐行低碳理念成為自覺行為方式。校內外“雙碳”領域專家團隊設計校園和社區現實的、可行的、可拓展的碳中和項目,不同專業學生組建跨學科團隊對此開展研究,包括碳排放核算、碳排放權交易、氣候投融資、項目管理、林業碳匯及方法學、氣候倫理與氣候政治等主題,讓學生協同運用法律、商業、公共政策、工程和設計等知識,鍛煉實踐能力。
(汪金偉 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