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徐琪雯
“鬢發微白仁者心,梅竹精神萬年青。淡泊詩欲獨尋志,童心未老詩人情。久聞先生高氣節,如今像汝有幾人。倚天照?;o數,流水高山覓知音。”這是金融學院學生汪源所作的一首詩,而這首詩寫的正是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鐘一鳴。
談新作:十年教學之積累
去年10月,鐘一鳴編著的《中國古典詩歌欣賞十講》出版,該書約55萬多字。而這本書,是他10年來講授中國古典詩詞鑒賞課的結晶。“初稿花了半年時間才完成,又花了近半年的時間進行修改,直到去年8月底才全部完成”, 鐘一鳴說。
編著出版,鐘一鳴卻在該書封面署名為“鐘一鳴主編”。他說,這本書中的很多內容都是受人啟發,整理而成,“有多少東西真正是自己的,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相比于別人說他很謙虛,他更愿意承認自己是低調。他認為,平平淡淡才是真,“中國古典詩歌是真正能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對于學術性作品,這本書淺顯易懂,重點在于普及性。”
談教學:給學生的是知識,是干貨
“要給學生的是知識,是干貨。”鐘一鳴一直秉承這樣的教學理念:“我希望傳遞的是真正對學生有用的知識。如古典詩詞鑒賞課,雖然是一門公選課,但我堅持告訴學生這門課不能混,你必須要真正了解很多知識,如何鑒賞古典詩詞,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等等。上課不能娛樂,我可以講得很生動,但絕不能成為一種表演方式。”
作為大學語文教師,鐘一鳴對大學語文邊緣化問題憂心忡忡。他認為,大學語文邊緣化首先是教育體制問題,是大氣候造成的。學校真正要培養的應該是人,而不是會說話的鸚鵡。反觀中國一些大學,有教學大綱沒有教育思想,有術無學;母語被邊緣化,外語受到高度重視,其實就是功利主義;語文被分割,成了考試工具,學生的想象力也被扼殺,學生在學習中找不到樂趣。
其次,網絡給大學生帶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網絡語言的不規范使用和海量網絡作品泥沙俱下,給大學生造成較大影響。生活中,人們對衣服、對商品會追求品牌,追求精致,那么在閱讀中為什么不去追求經典呢?要閱讀經典去充實自己,而不是僅僅接觸淺層次的內容。比如說每年的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新年音樂會,為什么不靜下心來去收看這些經典呢?不能每天沉浸在完全娛樂化的氛圍中,要有經典意識,追求高層次的東西。
為此,鐘一鳴建議,首先要從內心真正意識到需要讀書;第二,要感興趣,讀書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感興趣的書讀起;第三,要理性,對網絡保持距離感;第四,要與比自己優秀的人做朋友,找高層次的人交談,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談學生:不忍心拒絕 耐心指導
雖然年近退休,但鐘一鳴仍然積極參與學生活動,對學生細心呵護,耐心指導。他在八角亭給淺水文學社的同學們講詩歌創作,在大學生活動中心開講古典詩詞,在書香語林與熱愛詩歌的同學分享原創校園詩歌,在學術中心和素質班學生座談交心,同時還會指導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面對學生的邀請,即使再累再忙,鐘一鳴都會抽出時間參加。他表示,首先是興趣所在,其次是真的不忍心拒絕學生。他說,和同學們交流自己的學習感受,把中國優秀文化傳承下去,讓學生有了知音,就是最大的滿足。
“通過課外和學生的接觸,可以看到課堂上看不到的一面,可以看到學生富有青春活力的求知欲望,是了解學生的重要渠道。在這樣的年齡段,有長者的交流是很好的。老師和學生之間也是互動的,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鐘一鳴說。
鐘一鳴課余還會收到很多學生自己創作的詩,每當這時,他都會用心閱讀,用心體會,給出自己的意見建議。同時,他也會和學生交換自己所寫的詩。為此,他在學生當中有不少“詩友”。來自國旅Q1041班的陳同學說:“鐘老師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人,他對我寫的詩的建議每次都很精辟,可以說正是受到了他的影響我才開始寫詩。他不僅指導我,還給我推薦一系列的書籍,我讀后收獲頗豐。”
談生活:生活需要情趣
同學們的眼中,鐘一鳴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而很少有人知道,生活中的鐘一鳴是一位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他9歲讀小說,看文史哲,看心理學,對化石、古生物感興趣,也看武俠小說,“金庸筆下的男主角我最喜歡的是令狐沖,喜歡他的瀟灑、敢愛、正義。”鐘一鳴說。
除了書籍,各種棋類、繪畫、書法、西方古典音樂、中國民樂等等都是鐘一鳴的最愛。“除了自己的本專業,你要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去鉆研,或音樂,或繪畫,或書法,這樣對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素質,提高生活品質。我收藏了很多古典音樂的碟,閑下來的時候拿出來聽聽,像這些精品,你聽多了,自然會發現它的美。”
他還狂愛足球,會像年輕人一樣半夜起來看世界杯,“世界杯就是我的節日。”他笑著調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