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在全國五十多名黨員中,只有一名工人黨員,他就是湖北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員鄭凱卿。
1888年3月24日,鄭凱卿出生于武昌沙湖松樹灣村。少年時,家境貧寒,加上天災人禍,爺爺、奶奶和父母先后病逝,妹妹也因發高燒而成了啞巴。為了活下去,不得已,他把妹妹送給好心人家做童養媳,自己到人力車夫陳萬年家做養子。
養父家的生活也非常困難,鄭凱卿便每天到街上賣烤紅薯,幫助家里減輕經濟負擔。賣烤紅薯的日子久了,他漸漸結識了經常外出逛街的孔家小少爺孔宏志。一天,孔少爺和管家找到他,讓他做伴讀書童,于是,鄭凱卿從養父家來到了孔家。
在孔家,鄭凱卿跟著孔宏志,一起讀《三字經》《百家姓》《大學》《論語》《孟子》等傳統經典,識得不少文化知識。他還在教書先生的教導下,學了一點中醫。但后來,他因同情孔老爺的姨太太,并幫助她逃離了孔家,也就無法在孔家繼續做工了。
離開孔家后,鄭凱卿來到文華大學成了一名挑水工。文華大學是遠近聞名的教會學校,聘有不少外國人擔任教職。一天,一名挑水工在挑水時,不小心把水濺到了外國教授的身上,被外國教授又打又罵。鄭凱卿知道了這件事后,在挑水工中發起串聯,約好不給外國教授挑水,幾天后,外國教授沒有水用,不得不向被打的挑水工道歉。傳聞,外國教授在道歉時,想有意出個難題,賴掉道歉。他指著學校墻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如果鄭凱卿能認出這句話,解釋是什么意思,就真的道歉。他沒有料到這句話是鄭凱卿在孔家作書童時爛熟于心的。鄭凱卿指出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施加給別人。于是,外國教授道歉。鄭凱卿“罷洋人水”的故事在文華大學校內外傳開了,就連來文華大學講學的陳獨秀也聽說過鄭凱卿的名字。
1920年春,陳獨秀應邀到文華大學講學,鄭凱卿被安排照顧陳獨秀的飲食起居,由此,鄭凱卿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在講學的間隙,陳獨秀送給鄭凱卿一些書報,向他介紹了《新青年》《湘江評論》等新文化刊物,并教他如何調查武漢工人的情況。陳獨秀走后,鄭凱卿跑遍武昌的紡織局、紡紗局、麻布局、銅幣局、銀幣局等,調查、統計工人的生活狀況,開始從事工人運動,認識了陳潭秋、包惠僧等馬克思主義青年。
1920年夏,在武漢的董必武接到李漢俊的上海來信,開始籌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鄭凱卿在陳潭秋等人的邀約下加入了籌建小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僅成為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的第一名工人,也成為當時全國第一名工人出身的黨員。在小組中,鄭凱卿被推舉負責勞工工作。
1921年,武漢人力車車行的老板們不斷加租,將每輛車的份子錢從三四百文漲到一千多文,車夫們幾乎無法生活。于是,鄭凱卿與施洋、林育南等人,秘密聯系人力車行的工人們,在12月7日發起游行示威,要求車行老板取消加租,并允許車夫成立工會,以保障自身權益。罷工隊伍游行到武漢的法國租界時,遭到巡捕和軍警的鎮壓,但最終迫于社會輿論的壓力,以防事態擴大,武漢當局和法國領事館授意漢口商會接受了工人們的要求。這次人力車夫罷工游行的勝利,震撼了武漢乃至全國,對以后的工人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正如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所說:“武漢因鐵路工人和人力車工人兩大罷工,開了當地一個新紀元,職工運動從此有一個順利的進展。”
經過領導人力車工人罷工,鄭凱卿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更加成熟了,在工人運動的工作中不斷取得更大的成就。1922年7月,武漢工團聯合會成立,鄭凱卿任組織部秘書。
1923年2月,他參與領導武漢地區工人罷工游行,支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二七慘案”發生后,工人運動雖然陷入一時的低潮,但鄭凱卿的工人運動思想更加堅定。
到了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國民黨在湖北通緝工人運動領袖,武漢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通緝董必武的懸賞告示貼出后,鄭凱卿受上級指派,化裝成人力車夫,趁夜將董必武秘密送上了離開武漢的輪船。臨別時,董必武囑咐鄭凱卿:暫時停止一切公開活動,立即離開武漢,到江西去找陳潭秋,再作打算。此后一段時間,鄭凱卿行蹤不定,有人說他回鄉避難了,有人說他在進行秘密的革命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后,鄭凱卿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他帶領家人到湖北沙市、宜昌等地謀生活,后又轉徙到四川,做過煉油廠工人、小學教員等工作。直到1946年,重返武漢。回武漢后,他在武昌童子軍師范學校工作。武漢解放后,董必武曾派人找到鄭凱卿,邀請他北上。經過考慮,他決定不去北京,選擇到武昌大拱門合作攤亭做一名普通工人,過平淡的晚年生活。1959年退休。
1962年,鄭凱卿隨下放農村的小兒子到潛江總口農場生活。1966年11月15日,病逝于潛江,享年78歲。
(作者:馬克思主義學院 介江嶺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