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敏慧
人物檔案:劉芷璇,商英Q1441班學生。中共預備黨員。榮獲自強之星、五四紅旗標兵、三號學生標兵、優秀學生干部、校級優秀大學生等榮譽稱號,一等獎學金、藏龍獎學金獲得者,在全國、全省各項比賽中,榮獲特等獎等8個獎項。
興趣為師 點滴積累
從小就對英語有著濃厚興趣的劉芷璇,大學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英語專業。由于高中學業繁忙,沒時間練口語,她的口語薄弱。為擺脫“啞巴英語”現狀,從大一開始,劉芷璇堅持每天晨讀,平時生活中和同學們也會用英語交流。
“充分利用零散時間,讓自己充實有成就感。”作為學霸的她偶爾也會有迷茫、困惑,不過她都能想辦法解決,或找學長學姐和老師咨詢開導。“知道自己的迷茫和不足后,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去解決。”她說。
劉芷璇養成了堅持課前仔細研讀教材的習慣,上課認真聽講、做筆記,遇到問題主動請教老師,課后也會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和網絡學習資源。她閱讀了大量專業書籍和雜志報刊。
目標明確 踏實前行
為了將自己發展成為專業型人才,她積極參加專業比賽。大一時,她加入校英語辯論隊、校英語演講隊以及校英語口譯隊提升專業素養。在老師的指導下,在IDEA-WUT中英文辯論賽等比賽中獲得多項大獎。
成績的背后是辛苦的付出。課余時間,她要進行發音練習,辯論技巧訓練,撰寫演講稿訓練等各項訓練。準備比賽期間,復述新聞、即興演講、觀看演講視頻等都是日常訓練內容。為做好充分準備,有時候走路,她都在思考著演講稿。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原本晚上9點鐘就結束訓練的她們,留了下來繼續訓練。教學樓熄燈了,老師帶著她們在路燈下訓練,一步步糾正演講時的發音、動作、表情等,不厭其煩,直到滿意為止。
雖然準備比賽很辛苦,劉芷璇卻一直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最有挑戰的是辯論賽,有時會遇到不能理解的辯題,而她和隊友則需要在很短時間內形成自己的觀點,還要想好如何反駁對方觀點。“辯論的時候一定要沉著冷靜,思維敏捷,這對知識儲備和口語表達能力有很大的挑戰。”劉芷璇說。
每次比賽過程中,她都會查找自身不足,激勵自己不斷進步。“不管賽果如何,對我來說都是有利的經歷,知道失敗后如何調整。我們不能滿足于眼前,要努力追求卓越。”劉芷璇說。
合理規劃 嚴格要求
每一次比賽都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盡管忙碌,劉芷璇卻仍然積極參加其他活動,突破自我。大一時,她加入了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班,暑假跟隨老師參加主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記錄”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前往神農架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獲得“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分子”稱號。大二上學期,她被選為非洲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生態環境技術培訓班志愿者,為前來考察學習的非洲市長擔任翻譯,獲得“優秀志愿者”稱號。
“我很享受忙的狀態,不愿意閑下來,閑下來容易懶散,就會浪費時間。”她每天都把要做的事按重要性羅列下來,安排得有條不紊。
她對自己的大學學習生活都有明確的規劃,大到一個學期的方向,小到一個月、一個星期的目標。如今大三的她,正積極準備考研,她告訴學弟學妹們,大學一定要靜下心來看書,建議英語專業的學生要有意識的花時間多練習。她堅信,“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大學就是揮灑汗水、勤奮耕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