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哲(風險管理研究中心)
風險管理研究中心是2016年11月經學校審批成立的校級研究單位,中心主要針對湖北省或全國的風險治理與風險管理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解決建議方案,同時也以培訓專業人才為宗旨。中心服務對象包括本校全體師生、公民營企業組織團體、非營利組織、政府機構與全體社會大眾。
鑒于民眾薄弱的風險意識,在本報開辟風險管理園地專欄,傳播風險常識,提升全校師生的風險意識,為師生們應對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各類風險提出應對建議。此外,針對學校管理上可能遭受的風險議題,提出建議供學校參考。
風險管理園地也擔負風險交流或風險溝通的角色。風險交流是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上很重要的環節,根據國內最新修訂《食品安全法》第23條規定, 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是政府監管部門、食品生產經營者、驗證機構、新聞媒體等相關團體機構的法定義務。鑒于校內外餐飲種類多,師生們如何吃出健康安全,是校園生活中重要課題,因此園地在風險交流的內容上主要聚焦在食品安全風險。
風險管理園地是開放透明的,為豐富內容,竭誠歡迎全校師生投稿。
提高風險意識 拒絕信息泄露
石勇娟(保險Q1441班 )
前幾天班群通知一則消息,一名大四學長接到自稱是校檔案管理陳主任電話,詢問家庭聯系方式和實習單位。他的父母也接到電話,稱他實習時被人捅傷急需用錢。其實這樣的消息已不是首次出現,從準大學生學費被騙死亡到只要提供相關號碼就知道個人開房記錄。不禁讓我們開始懷疑,我們的個人信息是怎么在不知不覺中被別人利用?面對無所不在的風險,每個人都必須對我們的行為做出斟酌。當我們在登陸信息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這樣做造成的后果是否能承擔?
不同的行為者對風險的態度存在差異,一部分人可能喜歡大得大失的刺激,另一部分人則可能更愿意“求穩”。根據行為者對風險的偏好將其分為風險回避者、風險追求者和風險中立者。其中,風險回避型,會選擇不用微信、不用Facebook,平時手機會關機,坐公交,購物都付現金,盡量減少個人信息的泄露。風險中立型,則習慣于對填寫的信息不要求任何補償,并覺得反正當前提供信息不會對他造成任何影響。風險愛好型,明明知道登記個人信息會泄露個人資料,還是會為了廉價獎品,豪不猶豫填寫,殊不知是占了小便宜吃了大虧。
對于以上我們對隱私暴露的習慣,及導致的代價,相應解決措施的滯后性,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性,等等,都值得深思。愿我們都可以利用風險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學習計劃,減少損失的發生。畢竟,人是最大的風險來源。
導師評語:個人信息關乎切身利益,希望大家可以“反省”自己平時是否有泄露個人信息的行為,不要為了貪圖小便宜而惹來更多麻煩。對于如何防范個人信息泄露,只能說在網絡時代,信息是不可能100%不被泄露的,建議大家在使用手機的時候要多注意,特別是支付寶錢包、云存儲等功能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