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昕 見習記者 李世遠 謝芳
人物簡介:梁祖德,2007年畢業(yè)于我校工商管理學院,是大學生素質(zhì)班第一屆成員。畢業(yè)后響應(yīng)國家號召,作為志愿者加入了大學生志愿服務(wù)西部計劃,來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工作。
以奉獻之心憧憬志愿服務(wù)
“選擇加入大學生志愿服務(wù)西部計劃,既是出于對志愿工作的憧憬,又希望能夠為國家奉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梁祖德說。
2008年,他參加當?shù)厥∥M織的“送冬衣”慰問活動,發(fā)現(xiàn)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申信希望小學的硬件設(shè)施十分簡陋,學生沒有宿舍,只有一個破舊的籃球場和兩個水泥砌成的乒乓球臺。小學屬于村級學校,師資明顯不足,教學質(zhì)量相對較弱。但是,當?shù)睾⒆觽兦笾浅娏遥闹斜惆底月裣轮Ы痰姆N子,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更多的機會為孩子們提供幫助。
2010年回到武漢后,梁祖德與素質(zhì)班指導(dǎo)老師取得聯(lián)系,提議組織素質(zhì)班成員到麻江縣開展支教活動。2010年暑假前,與申信希望小學溝通好后,在素質(zhì)班選拔支教隊員,支教隊赴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開展公益支教活動。
梁祖德介紹,申信希望小學位于山區(qū),條件艱苦,蚊蟲多,隊員們身上都長紅疙瘩;沒有熱水,上廁所要到很遠的公共廁所;沒有專門的宿舍,只能在教室里拼課桌休息。隊員們克服困難,將支教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受到孩子們的歡迎。
以點滴力量踐行志愿精神
對于農(nóng)村長大的梁祖德來說,這些艱苦的條件根本不是什么困難,真正的困難是如何解決當?shù)刎毨Я羰貎和蠈W難的問題。
2010年支教期間,一個名叫王正淵的13歲小男孩,引起了梁祖德和支教隊員的關(guān)注。 王正淵父親病逝,母親離去,只有叔叔一人照顧三兄妹和奶奶。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難以支撐三兄妹上學。
于是,梁祖德號召往屆素質(zhì)班成員們一起資助王正淵,從初中到大四,連續(xù)資助了7年。王正淵每學期會收到1000元的資助費、各種各樣的書籍以及問候電話和短信。“支教隊員們帶過來的書總是格外有吸引力,讓我養(yǎng)成了閱讀的習慣。”王正淵說。
王正淵就讀于貴州大學,大四的他忙于畢業(yè)設(shè)計,但依然時常和梁祖德通話或發(fā)短信。他表示,梁祖德和隊員們給予他的幫助遠不止物資,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鼓勵,在他心中播撒了希望的種子,讓他對于走出大山、考取大學有了希望和信心。
以拳拳之心號召志愿公益
為了幫助更多的像王正淵這樣的學生,梁祖德與素質(zhì)班往屆成員一起,于2015年共同建立了大學記憶支教助學服務(wù)中心,目前共一對一資助幫扶了6名困難學生。
“公益不是一個人做很多,而是每個人做一點點。”他強調(diào)。在他看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從2010年至2017年,在梁祖德的策劃組織下,素質(zhì)班展開了持續(xù)八年的支教調(diào)研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從第一次支教的申信希望小學,到之后的青山小學、小堡小學、共和小學、龍山小學、樂埠小學,共在6所小學開展支教活動,支教實踐隊員達107人,受益學生共700余人,資助學生21人,累計資助金額三萬余元,累計捐贈文具和體育用品價值達一萬元,捐贈愛心校服230套。
“德哥從不鼓動我們?nèi)プ龉妫菍⑺约簩娴膱猿秩谌氲狡綍r的一言一行之中,感染著我們,使我們陸續(xù)加入公益事業(yè)。”第七屆素質(zhì)班成員陳曉奧說。
“1年我們資助10個學生,10年就是100個學生,100個家庭。”梁祖德堅定地說。2017年2月、6月和10月,他3次前往巴東看望資助學生。現(xiàn)在,他依然在為貴鄂地區(qū)的貧困學生尋找資助者而兩地奔波。
他是一個追夢者,用微小腳步不斷追求大愛;他是一個踐行者,把公益夢不斷付諸實踐;他是一個號召者,用最大的力量源源不斷帶動身邊人加入公益。他堅信公益從來都不遙遠,也堅信公益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