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菜掌門人做客本報“名廚來了”52萬網(wǎng)友“嘗”最正宗魚頭泡飯
圖文:“魚癡”盧永良要讓楚菜走向全球
楚天都市報全媒體記者 陳凌墨 劉利鵬 陳凌燕 楊冀敏 何婷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曲嚴
■嘉賓名片
盧永良,武漢人,1954年生,現(xiàn)任中國烹飪協(xié)會副會長,湖北經(jīng)濟學院教授。全國十名最佳廚師之一,曾獲中國烹飪大師、高級烹飪技師、高級經(jīng)營師、全國百名技術(shù)能手、湖北省特等勞動模范等稱號。
有一道菜,它很舊,能喚起全城人的集體懷舊;有一道菜,它也很新,從創(chuàng)始到現(xiàn)在,也只16年而已。
它就是魚頭泡飯,江湖地位已與紅燒武昌魚不相上下,成為最有代表性的楚菜之一。
最正宗的魚頭泡飯,自然繞不開一個名字:盧永良。這位公認的楚菜掌門人,于2002年創(chuàng)造了這道魚頭泡飯。昨日下午,在首屆湖北省楚菜技能大賽會場,楚菜領(lǐng)軍人、中國十大名廚盧永良做客楚天都市報全媒體直播欄目“名廚來了”,現(xiàn)場展示魚頭泡飯的最正宗烹飪技巧,吸引52萬網(wǎng)友學藝。
魚頭泡飯的緣起:找到味蕾的鄉(xiāng)愁
魚頭做湯泡飯、魚尾做魚丸——出了名的“一魚兩吃”,盧永良手把手教網(wǎng)友。“魚頭泡飯”20分鐘,“清湯魚丸”8分鐘,在盧永良看來,這是一道人人可做的家常菜。
一條6斤多重的胖頭魚,剛從水里撈出來。“做魚,食材一定要新鮮。如果是江鰱等無鱗魚,更要鮮活的,因為有鱗魚的血在頭部,無鱗魚的血在骨頭里,死的時間久了會更腥臭。”盧永良一邊剁魚頭一邊說。
剁魚頭有講究:魚頭要留二分魚肉,魚鰭不能都剁,鰓邊肉要整體切掉,因為這是胖頭魚最好吃的部分,要留給最尊貴的客人。調(diào)料也有講究:姜蒜一定要過油爆香再用;先用生抽調(diào)味,再用老抽調(diào)色;一定要加點豬板油;醋一定要起鍋前加,這決定了整鍋魚頭湯的香……
30分鐘不到,一鍋魚頭泡飯噴香出鍋。有網(wǎng)友說,隔著屏幕都能聞到滿滿鮮香。“魚頭泡飯是一種鄉(xiāng)愁。”盧永良說起這道菜的緣起,父母原來是南湖的漁民,他在漁船上長大,對童年時原生態(tài)的味道有著深刻的記憶。勞作辛苦了一天的船家,順手在河里撈起一尾鮮魚,舀起河水,再配上農(nóng)家地里種的蘿卜和辣椒,就著柴火,煮得鍋里泛起奶白的魚湯,一股子香味直沖肺腑。
盧永良家里有10個兄弟姐妹,小時候一條魚不夠吃,所以要多留湯,用湯泡飯吃,“那種鮮美,光想起來,舌頭都要掉了。”
泡飯的泡在武漢方言中叫“淘”,“淘飯”就是把菜湯倒進飯里,合著米飯一起吃的方式。現(xiàn)在的魚頭泡飯用武漢話表述,就是“魚湯淘飯”。
“找味蕾中的鄉(xiāng)愁,勾起一些美好回憶,這就是我想做的。”2002年自創(chuàng)魚湯泡飯后,2003年,他在武昌岳家嘴開了第一家“魚頭泡飯”店,店名是他親筆所題,卻沒有嵌入自己的名字,因為他想看食客的真實反映。果真,魚頭泡飯靠自己的味道,不到兩個月就成了爆款。
魚丸的秘密:曾經(jīng)每天宰殺500斤魚
再看魚丸。一條魚尾,從刮鱗到做成一碗鮮美魚丸湯,10分鐘不到。魚肉橫飛之時,盧永良回憶起過往:“我在大中華時,一度每天殺500斤魚。”40多年前,盧永良在大中華酒樓開始了烹飪生涯,而這座酒樓是老武漢食客心中的豐碑。
臺上魚丸的10分鐘,蘊藏著時間的秘密:當年在大中華酒樓,他為了練刀功,買回大堆蘿卜、土豆,在單位、家里練切蘿卜絲、土豆絲;為了練手勁,他把沙子放在鍋里,不停地練翻鍋,從1斤逐漸到5斤,沙子在鍋中顛翻自如。
如果說收拾魚的麻利是熟能生巧,那如何做一碗鮮美的魚圓湯,就是靠經(jīng)驗和竅門。最好的食材是翹嘴白,浙江一帶叫白魚,其次是胖頭魚。胖頭魚身子是雞肋,其他做法都不怎么樣,唯獨做魚圓是一等一的。“鳊魚吃托,鯉魚吃籽, 魚吃肚,鱖魚吃花,鯽魚吃湯……”湖北人常吃的魚,精華在哪里,盧永良為網(wǎng)友細細道來。
剔下的魚柳放入攪拌機加入姜、鹽、淀粉水、清水和蛋清,攪拌到合適的粘稠度,就開始做魚丸。“魚丸一定要用冷水慢燉,若用滾開的水,魚丸會膨脹,里面的組織就破壞掉了。”盧永良說。
“吃魚不見魚”。作為魚米之鄉(xiāng),魚丸是湖北魚菜最大的特色。1983年,29歲的盧永良正是憑借絕活“清湯橘瓣魚氽”,及茄汁鱖魚、海參武昌魚、白云黃鶴(食雕)等四大作品,在全國首屆烹飪名師技術(shù)表演鑒定會上一鳴驚人,一舉躋身全國十佳廚師之列。
“魚癡”的愿望:讓楚菜走向全世界
出生漁家,事廚48年,和魚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魚癡”盧永良,最愛的一道菜是什么?咸魚燒肉。為什么?記憶中的味道,家鄉(xiāng)的味道,魚米之鄉(xiāng)的味道。現(xiàn)在,盧永良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家鄉(xiāng)湖北的味道帶向全世界。
8年前,以盧永良為代表的幾位湖北廚界大咖,提議將鄂菜更名為楚菜。今年,省政府正式將鄂菜更名為楚菜,盧永良的任務(wù)并沒有就此結(jié)束,在他心中,自己推廣楚菜的使命才剛剛開始。“如果用一個字代表楚菜,那就是鮮。”盧永良說,過去對楚菜“魚米之鄉(xiāng)、蒸煨擅長、鮮香微辣、兼容四方”的概括有些冗長,其實楚菜最大的特色,莫過于“鮮”字。
盧永良說,楚菜發(fā)展一定要走文化之路。湖北簡稱鄂的歷史500多年,楚的歷史則有近3000年。無論是文化底蘊還是歷史底蘊,楚比鄂都更勝一籌,更有利于湖北菜走出去。對于楚菜未來的樣子,他還有更多想法:用故事菜來傳承,菜品創(chuàng)新要接地氣,讓食客吃得有記憶,把菜做得有靈魂……
前不久,外交部舉行的湖北全球推介會上,楚菜首次向世界亮相。楚菜冷餐會上,600人份冷餐被各國嘉賓一掃而空,這讓盧永良對楚菜走向世界充滿信心。
今年8月,受澳洲華人餐飲業(yè)商會邀請,盧永良帶徒弟遠赴南半球,為800多位澳洲各界嘉賓、華人代表帶去濃濃的荊楚風味。
即使?jié)M世界奔忙、各種榮譽加身,盧永良最愛的身份還是廚師,最大的愛好還是做菜。不外出的日子,他每天都會在廚房忙一兩個小時,為家人朋友做菜,“拿起鍋鏟,我就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