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晁悅 閔曉瑞 劉欣怡 劉洋洋
“怎么理解以學生為中心呢?我想不是一味迎合喜好,也不是在課堂圖個熱鬧,我們畢竟是學生的引路人。”郭增花說這句話的時候還帶著笑瞇瞇的表情,“引路人”這三個字卻說得很鄭重。
1999年,從未想過會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她,手執(zhí)一支粉筆開始了教學生涯。21年過去,黑板多了投影設備,粉筆板書變?yōu)檠菔疚母澹鐣谶M步,科技在發(fā)展,教學設施和方式都在改變。唯一不變的,是郭增花一直堅持的教學初心。
2019年10月,郭增花在“首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中獲得“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展示活動一等獎。這是教育部首次舉行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與她同獲一等獎的不乏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思政課教師。
“在這場比賽中,看到這么多杰出人才濟濟一堂,我感覺我們國家精神真的很強大,我為她感到驕傲。”眼神堅毅、語氣篤定,折射出來的是信仰的力量。
捧著一顆心來
“我是被調(diào)劑到哲學專業(yè)的。”郭增花坦言,“最初我也和很多學生一樣,都想學商科。然而入學后的我被一件事情深深吸引住了。”
她說,這就是哲學的智慧。
每個少年在青春時期都會對人生產(chǎn)生許多困惑,她也是其中一個。于懵懂中一腳踏進哲學大門,眼前的世界才逐漸清晰。“哲學散發(fā)出了由內(nèi)而外的智慧,伴隨著個人的成長,思考逐漸深入,思想也隨之升華。”她眼中的哲學,是一種對世界的理解,映射出的是深刻總結(jié)人生體驗后的一種智慧。“那是一種,對人生問題通透的解答。”
本科階段,她初入哲學之門;研究生階段,她才開始進行專業(yè)化的學習;博士階段則是對哲學的深層探究。“我很幸運,遇到了很多好老師。”說起遇到的老師,她眼中散發(fā)出光彩,仿佛還是一個徜徉在知識海洋里、享受學習快樂的學生。
如果說本科期間的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教師是她的啟蒙老師,帶她進入哲學的世界,那么碩士導師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引路人。他們博學強識、孜孜以求,嚴格要求、傾囊相授,這些寶貴的品質(zhì)讓郭增花感到幸福。“到前些天我給導師打電話,還沒寒暄幾句,他就在電話里和我討論了半個多小時的學術(shù)問題,毫無保留。”她笑著說。“我想成為他們這樣的人。”
她接過前人手中的重任,又帶著她對教學的理解將思想政治教育事業(yè)傳承下去。“現(xiàn)在回頭去看,應該是我從這些老師的身上感受到了力量和熱情,我也想把這種熱情和力量再傳遞給年輕的孩子們。”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思政課在高校受冷遇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抬頭難、坐后排、玩手機,這些現(xiàn)象讓思政課教師頭痛不已。而學生手中的“教學評價”也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持知識含量,還要讓學生喜歡聽。那么在課堂追求“熱鬧”是一個好選擇嗎?
“只有讓課堂‘冷下來’,學生才能收獲更多。”郭增花在課堂中期待討論,但也有時刻意避免課堂的過度熱鬧。“如果只是講故事,讓學生這一節(jié)課熱熱鬧鬧的過去,是毫無意義的。”
“我最希望帶給學生的,還是思想的力量。無論身處哪個年代,我們都不要低估大學生思考的力量、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深度。”從教二十余年,她認為一直有一個核心問題是不變的,那就是學生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guān)注和理解。
在她眼中,沒有對思政課不感興趣的學生,因為大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問題,也熱愛思考社會問題,如果這時能夠有一個老師正確地引導,給予學生助推力,那么他就更愿意全面的了解這個問題,并且進行深入分析。
“在那些的火熱的現(xiàn)實背后,蘊藏著理論的深度和理論的魅力,這些最能說服人,也能夠掌握群眾。” 郭增花說,“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要給學生一種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給養(yǎng)。其實學生是很需要這些的,只有這樣,才能夠保持他對現(xiàn)實問題理性思考。”
她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但不是簡單的“學生喜歡什么就講什么”,而是“挖掘?qū)W生真正關(guān)心的問題。”
課前做足功課,了解學生專業(yè)特征;課上設計新聞分享活動,引導學生主動關(guān)注時事熱點;在課堂互動中不斷挖掘?qū)W生真正聚焦的內(nèi)容。通過這些方式,郭增花有效組織開展了課堂教學的情境導入、小組討論和專題式教學。
用她自己的話說,“對于課堂教學,只要真心投入,就能換來學生的真情融入。”
“熱心、有親和力。最重要的,是她對待教學精益求精”。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呂夢醒說,“我是很佩服她的。”
做“四真”引導者
“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八個字好說難做,而郭增花的選擇是埋頭去做。讀博士、海外訪學、參加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也緊緊圍繞著這八字。“我想給學生思想的滋養(yǎng),這關(guān)乎他的成長。”
“思政課老師還是要走出去看看,打開格局。”2018年8月6日,郭增花赴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進行了為期半年的訪學。這段經(jīng)歷讓她的開闊了視野,打開了教學研究格局,為教學方式提供了更多選項。
“美國沒有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但思政教育無處不在,融入到每一堂課。”這為郭增花在課堂節(jié)奏把控、課堂內(nèi)容設置等方面帶來很大啟發(fā),她認為最主要的收獲之一就是,要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豐富多樣的小組討論,激發(fā)學生多維度思考。
回國后,她更加注重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表達自己,進行平等對話。“最怕的是同學們沒有想法、對一個問題沒有獨立見解,或者只是單純從外界接受消息,這是最要不得的。”
她坦言,“哪怕你把我問住了,那都沒有關(guān)系,千萬不要害怕說錯。我也會說錯,老師也有犯錯的時候。”有學生擔憂,萬一提出來的問題讓老師難堪了怎么辦?郭增花直言,“老師不怕這個難堪,我講課也講了這么多年,下不來臺都沒有關(guān)系,不會的問題可以去請教,我們下次上課還可以繼續(xù)探討。”
也許是“真學、真懂、真信”給予她了“真用”的底氣,她以更加開放的態(tài)度更多鼓勵同學的參與,在課堂上營造出她所期待的“熱鬧”氛圍,當然也曾上演過“唇槍舌戰(zhàn)”。在一次討論新民主主義的課堂上,一個學生主動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郭增花積極回應、探討熱烈,全班的注意力被緊緊吸引住,隨后又有其他同學加入到他們的探討中。“原本計劃的15分鐘討論時間變成一節(jié)課,但我覺得非常值得,因為把一個問題談透了。”
“當然,不僅是我一個人。不論是學校還是我們馬院,全體老師都在為教學改革付出努力,都在探索如何把課上好。”郭增花表示,在整體環(huán)境良性運行時,參加比賽、獲得榮譽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次只是我代表了我們團隊而已。”
2019年6月,郭增花正籌備著學生社會實踐調(diào)研時,接到參加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的通知,她在同事們的幫助下完成初賽視頻的錄制。9月接到通知“什么都不用帶,也不用準備,現(xiàn)場抽簽、現(xiàn)場授課”,她便到山東師范大學參加決賽。
決賽現(xiàn)場群英薈萃,來自各個省市的優(yōu)秀思政課教師齊聚一堂,“通過他們的談吐,就能感受到思想的深度、學識的廣博,最重要的就是信仰的力量。”盡管在接觸時間很短,但郭增花還是通過簡單的交流汲取養(yǎng)分,“我們之所以覺得我們比前人偉大,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就要學會去用這個力量。在展示活動中遇到的教師,都是思政課教學領域杰出代表,是國家的優(yōu)秀教師,交流中的點滴思想也能融入今后我的課堂教學中。”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在學生時代和初為人師的時期,郭增花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對理論性問題的探討。“但單純的講述,展開學院式的研究,帶來的影響是很微弱的。”
隨著教學的深入,她發(fā)現(xiàn)了很多現(xiàn)實問題需要理論的回應,她認為作為一名思政課老師,要更多地把這種思想力量作用在現(xiàn)實中,這才會更有意義,更契合當代青年學生的需求。“理論是必定要用于實踐的,尤其是要從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煉問題,再展開研究,這樣得出的成果才對教學、對學生成長有益。”她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大學生對思想政治問題產(chǎn)生了興趣的火苗,作為老師,就要想辦法讓這火一直燃燒下去。如果說只是進行一些花架子、空洞的說教,或者讓學生停留在這種教科書般刻板的表達上,就相當于熄滅了學生誕生的這點小火苗。幫助燃燒,就需要理論與現(xiàn)實的結(jié)合。
“我一直保持讀報的習慣。”從少年時代閱讀紙質(zhì)報紙,到現(xiàn)在手機的電子報,郭增花多年以來一直保持對時事的跟蹤,不斷打磨自己的敏感度。
而只在課堂上傳授理論和知識,恐怕對于學生而言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經(jīng)常下去走一走,如果沒有實地去農(nóng)村走一走、看一看,很難了解基層工作的艱難。”馬克思主義學院素有組織學生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的慣例,郭增花是主要負責老師之一。
2019年暑假,郭增花帶著學生前往羅田進行社會調(diào)研。“在調(diào)研中要隨機應變,我們有既定的調(diào)研目標,但也不局限于原定框架。如果在調(diào)研、訪談中,我們尋找到更有趣、更新穎的問題,我們就可以根據(jù)新問題繼續(xù)做下去。”郭增花強調(diào)的是在調(diào)研中,學生和老師、采訪者和受訪對象要不斷進行思想交流,有碰撞才有火花。
調(diào)研不只是讓學生完成任務,教師在必須在團隊中發(fā)揮核心引領作用。從討論調(diào)研方案、制定采訪提綱,到過程中分析數(shù)據(jù)、撰寫日志和草擬報告,教師要在過程中分析問題、指明方向。“我們要成為榜樣,學生才能感受到調(diào)研的意義。”
通過社會實踐,除了得到能力的提升,郭增花也希望給同學們帶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思考。“我們沒有去調(diào)研之前,會很輕易的把一件事情做不好歸因為‘領導不好’。但進入基層走一走,我們能親身觀察到觀念帶來的阻礙、基層工作開展的困難,就能夠認識到現(xiàn)實問題的復雜性,當然,在觀摩問題解決時也積累了工作的好方法。”
在郭增花帶領團隊進行養(yǎng)老政策普及調(diào)研時,看到有的村干部把國家政策用“三句半”等方式呈現(xiàn),這種民間文化既喜聞樂見又易于傳播,當?shù)厝罕妼φ哒莆粘潭染推毡檩^高,這些點滴讓學生很受啟發(fā)。“不論是在城市還是農(nóng)村長大,現(xiàn)在很多孩子都沒怎么吃過苦,沒有看過一些現(xiàn)實問題。而你帶他去直面現(xiàn)實問題,撲下身子去做,他們就能接地氣,對課堂上學的內(nèi)容理解更深刻,也能夠升華調(diào)研的主題。”
“郭老師比較有理想主義氣質(zhì)。” 熊闊勉,信管Q1541班學生,現(xiàn)在就讀于華中師范大學現(xiàn)代史專業(yè),他回憶起本科時的思政課還是頗有感慨,“她做了很多嘗試,引導我們把書本和現(xiàn)實真正結(jié)合起來。我很幸運,在成長道路上,得到了這樣一位引路人的點撥和幫助。”
給學生在思想上補好鈣、扣好扣,在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磨練本領,在社會發(fā)展中錘煉意志、堅定信念,這是郭增花緊緊抓住的育人主線。聆聽郭增花的故事,我們能看到,不論是那個站在哲學門口懵懂張望的她,是新手媽媽懷抱孩子做博士論文的她,是站在講臺上鼓勵思辨的她,還是站在田野里守望學生背影的她……20多年過去,她還是那個滿腔熱忱、面對教育事業(yè)能夠露出向往笑容的女性,她也還是那個以真心換真情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