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胡新橋劉志月
“呂媽媽的議案是不是聚焦環境資源法和經濟法啊?期待中。”
“當然。環保是我的專業和30多年的研究領域,也是當前我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在去年推動環境保護法修改、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和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基礎上,我今年繼續關注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環境保護法實施、環境污染與人群健康保護、環境公益訴訟等,會就這些問題提出議案和建議。”
這是一位女大學校長今天與學生關于全國兩會的“微對話”。
提問者,是來自湖北經濟學院的微博用戶“嵩坪518”。
回答者,是微博實名認證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教授。
這場關于兩會的“微對話”,牽出呂忠梅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12年來的心路歷程——從立法、執法、司法層面執著為環保建言。
今天下午,呂忠梅代表圍繞環境污染與公眾健康話題接受《法制網》訪談。她建議,應當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細化環境與健康保護制度,實現環境保護法以保障人的健康為核心的人本關懷。
環保不僅僅是污染控制
霧霾天、污染水、含毒米……這些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國的現實案例,是呂忠梅關注和研究的對象。
“環保不僅僅是對污染的控制,更應當關心人的健康。不然,排放達標了、環境好了,但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還可能發生。”呂忠梅認為,此前,大家談環保,往往更多關注是否造成環境污染,而對環境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重視不夠。
在呂忠梅看來,以污染控制為目標的環保理念導致前些年出現一些“怪現象”——有些污染企業附近的兒童血鉛明顯升高,檢測結果卻是所有企業達標排放。
“群眾就有疑問了,工廠達標排放,為什么我們孩子的血鉛還是升高?”呂忠梅認為,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是,環境標準沒有以人的健康為核心,而是以環境本身有無受到污染為基礎。
在5次專門提出關于修改環境保護法的議案中,呂忠梅始終將“完善環境與健康保護制度”作為重要內容。
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環保法總則的第一條將“保障公眾健康”吸收為立法目的,并在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鼓勵和組織開展環境質量對公眾健康影響的研究,采取措施預防和控制與環境污染有關的疾病”。
“這就改變了過去環保只是關注環境、關注個體健康的狀態,將其擴展到群體,從個人到當代人乃至子孫萬代。”呂忠梅說,這樣規定明確了環保的目的是為了社會公眾健康、幸福和發展。
健康風險評估體系待建
新環保法被譽為“史上最嚴”、“長出了牙齒”。如何落實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
對此,呂忠梅認為,新環保法見到成效將是一個長期過程,目前亟待建立起以健康風險評估為核心的制度體系,防范環境污染導致的健康風險。
持續調查研究環境與健康關系的8年中,呂忠梅越來越意識到,建立健康風險評估防范機制的緊迫性。
呂忠梅曾到國內很多發生嚴重環境污染事件的地方進行調查,發現環境健康問題一旦產生會帶來嚴重后果且不可逆轉。兒童鉛污染就是其中一例。7歲之前,如果兒童血鉛濃度長期超標,會造成孩子智力發育遲緩,更有甚者可能一輩子弱智。
“如果我們等到這個孩子已經成了弱智兒再去采取措施,賠多少錢都無濟于事。”呂忠梅說,這不僅對個人來講是不可逆轉的,也會給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帶來很多問題。
在呂忠梅看來,目前國內環境污染與人群健康的研究水平還有待提升。“相比國外,我國的情況可能更為復雜。”她認為,比如霧霾問題,到底我國的霧霾成分是什么,是否不同季節、不同時段、不同地區都會存在不同,其成分中哪些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都需要進行分析研究,提出風險預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建立完善以健康風險評估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呂忠梅建議,不能等癌癥產生了再去想辦法,而是將關口前移,阻斷污染物質損害人體健康的途徑,不讓這些污染物排放到環境中。
生態產品成最稀缺產品
在上世紀80年的課堂上,呂忠梅曾就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向學生進行隨機調查,提問是“要錢”還是“要命”。
學生們一片沉默。呂忠梅隨后給學生們布置作業,回家鄉后問問當地群眾,是想保住綠水青山還是要有污染的工廠。
“學生們的調查結果告訴我,大多數人愿意要工廠,因為他們可以到工廠去工作,能獲得收入。老百姓說,如果現在守著這個山水,什么都沒有。”呂忠梅說,今天的環境問題是當初選擇對人類的“報復”,生態產品已成我們這個制造大國目前最稀缺的產品。
“要改變這種現狀,立法、執法、司法機關乃至每個人都應有所作為。”呂忠梅說,如何將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戰略在法律體系中表現出來,把生態環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一個子系統獨立出來,同時進一步修改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相關法律,都亟待提上日程。
“我們還要建立起地方政府負總責的環保責任制體系并真正推行,形成部門之間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建立起環保多元主體責任。”呂忠梅認為,環境保護不僅是環保部門的責任,還是全社會和政府、社會公民共同的責任。
事實上,目前全社會關注環保已成氣候: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確立、700多家公益組織獲得公益訴訟資格、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
“環境司法的大門已經打開,關鍵是形成良性促進運行機制,解決訴訟費用來源等實際問題。”呂忠梅認為。
面對社會公眾日益關注的環保話題,呂忠梅建議公眾,秉持積極、樂觀而理性的態度,不盲目追求一時效果、一時宣泄的痛快,每個人都采取理性的態度和行動,讓環境保護真正成為公眾的事業,成為每個人的事業。本報北京3月4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