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消息(記者彭燁煒)“‘去工資化’這個概念,是個新的想法,也跟大家請教這個說法是否恰當。”5月23日,在湖北經濟學院舉行的“第十屆中國博士后經濟學論壇”上,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姚先國的這一新鮮表述引起在場學者們關注。
姚先國主題發言(黃本培 攝)
“早已變成破棉襖,但仍要當晚禮服穿。”對于現行公共部門工資制度,姚先國這一幽默的表述讓與會嘉賓笑聲一片。他解釋道,我國現行的工資標準是2006年制定的,已接近10年。“通過反腐,公務員普遍反映額外收入減少或沒有了,但工資一直不漲,抱怨很多。”
所謂“去工資化”現象,就是標準工資或基本工資占工資性收入的比重越來越低;工資性收入占實際收入的比重越來越低。
姚先國以浙江某市級機關工資收入分配為例,工資最高的局長基本工資占實際月收入的19%,工資最低的工人基本工資占實際月收入的17.5%。他還列舉了某大學教師工資單,常規項目就達29項,而該校在職職工基本工資加上國家和省里規定的津補貼一共只占實際收入的22%。
“‘去工資化’擾亂了分配關系,增加了管理成本,強化尋租動力,造成廉價公務員與昂貴的政府并存。”姚先國分析了“去工資化”的弊端,提出深化公共部門工資改革就要遵循人力資本市場化定價原則,取消特權,實現勞動力市場一體化,按勞分配,施行激勵兼容原則,還要回歸理性、回歸常理,改變觀念、改造理論。
第十屆中國博士后經濟學論壇現場(黃本培 攝)
姚先國接受荊楚網記者采訪時說,人力資本市場化定價原則是指勞動力市場有其自身運行規律,具有人力資本優勢的勞動者理應“優質優價”。公務員是勞動力市場的一份子,不能因為他的職業特殊性——為公共服務、為人民服務,就不遵循這種規律。
“激勵兼容原則就是當你為組織創造更大價值,個人利益也能同時得到滿足,個人價值也能得到體現,這才能起到示范效應,也才能可持續。”姚先國認為,當勞動者主動為國家、社會做出貢獻和犧牲時,組織更應主動關心勞動者的個人利益。
“我覺得既不能把公務員捧得太高,也不能把他們壓得太低。尤其是現行公共部門工資定價的‘多軌現象’應該并軌,實行貨幣化。”
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國家選擇具有高尚情懷、奉獻精神的人到公共部門服務,但是也要同時考慮到他們的利益,爭取自己利益最大化是人之常情,但應該合理、合法去爭取,這樣也才能可持續。”姚先國還提到,現在社會有人認為公務員要求提高工資就不高尚,這就是要改變的理念。“十八大以來,落后的理念和理論正在改變,但是還不夠,還要加快轉變觀念的速度。”
本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管理委員會、湖北經濟學院、《勞動經濟研究》編輯部承辦。主題為新常態下的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挑戰。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和全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百余名專家學者就人口變化與宏觀經濟、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積累、制度改革與建設進行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