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評論員 金平
社會實踐是青年大學生的“必修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勉勵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大學生上好社會實踐“必修課”、努力成長為堪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指引方向和根本遵循。
今年暑期以來,學校86支團隊奔赴祖國各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綻放青春絢麗之花。聚焦紅色基因傳承,金融學院學生黨總支“金火種”小分隊前往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鎮、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圍繞“思想鑄魂、行動賦能、固本強基、精神洗禮、聚力筑夢”舉行紅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走深走實;聚焦法律普及宣講,法學院法治宣講小分隊走進武漢市江夏區經院社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景源里社區和江夏區界鎮社區,為300余名社區居民和小朋友送去公益法治宣講服務;聚焦就業創業實踐,學校“青馬工程”藏龍班的47名優秀學子來到隨州市曾都區人社局、區委宣傳部、區法院等13個單位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訓實習,在實踐中淬煉思想、培養作風、積累經驗;聚焦基層志愿服務,學校“大夢想家”志愿服務團隊連續第六個年頭深入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組織開展義務支教和關愛留守兒童系列活動,助力當地鄉村振興……一張張青春面孔、一聲聲鏗鏘誓言、一幅幅實踐圖景,勾勒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經院好青年的生動輪廓。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新時代大學生要上好社會實踐這門“必修課”,既要增強自我內驅力、提升行動力,還要多方合力、靶向發力。
深入田間地頭,涵養“自找苦吃”精氣神。
回憶起在陜西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的那段歲月,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對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在梁家河,他幾乎什么臟活兒、苦活兒、累活兒都干過,種地、拉煤、打壩、挑糞……是鄉親們眼中“吃苦耐勞的好后生”。今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充分肯定同學們“自找苦吃”的精氣神,“你們在信中說,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實事求是、怎么去聯系群眾,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說得很好。新時代中國青年就應該有這股精氣神。”
“自找苦吃”的精氣神與我們黨長期堅持的艱苦奮斗精神一脈相承,與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中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人生信條思致相因,與凝結在鄉土中國深處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智慧經驗相融相通。有苦吃就是有機會,“自找苦吃”實則是為自己成長成才、建功立業創造機會。新時代大學生要始終充盈青春應有的蓬勃朝氣和奮斗精神,依托“三下鄉”社會實踐、“返家鄉”社會實踐等活動項目,投身鄉村振興、邊境地區建設、“美麗中國·青春行動”,積極參與“保護母親河”行動、“三減一節”、垃圾分類、綠色低碳等活動,切實展現青春擔當。
打造行走課堂,奏響“大思政課”主旋律。
大思政課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一件大事。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這一重要論斷為高校思政課建設明確了新方向。
全面推進高校“大思政課”建設,要積極構建大思政課程體系,將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融入社會實踐,充分挖掘社會實踐的思政元素,組織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群體全員參與,在“行走的課堂”中講深、講透、講活新時代的“大思政課”;要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廣泛運用各種社會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激活社會“大課堂”、匯聚全社會育人“大能量”,打造縱橫聯動的育人“大格局”,暢通理論知識學習和理想信念淬煉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宣講文件精神和筑牢信仰之基的“任督二脈”,讓廣大青年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刻感受到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凝聚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的磅礴力量、價值觀認同和民族認同感,堅定為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信念,激發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的信心、決心和雄心,真正實現“受教育、做貢獻、長才干”。
聯動政校行企,構建“定向結對”新模式。
當前,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吃到“閉門羹”、苦坐“冷板凳”、遭遇“中梗阻”的現象已成常態。歸根結底,問題癥結在于實踐資源供需偏差、政校行企聯動力不強。
矯正實踐資源供需偏差,要縮短社會實踐與學科專業之間的距離,緊密結合所學專業,找準專業“小切口”,展開實踐“大縱深”,強化特色性的、專業化的實踐服務;深入開展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鄉村振興實戰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引導青年學生在丈量祖國大地中了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實踐中增長才干本領,用專業知識技能服務廣大人民切實需要。加強政校行企聯動,要建立“學院黨委把關大局、專業教師指導專業、輔導員引領思想”三重指導模式,推動政治輔導員與專業老師、學校職能部門與學院、政行企與學校、黨建與團建“四個協同”;要結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等,在政府、部隊、企業、社區、鄉村進行教育實踐體驗;要常態化開展實踐交流互動,進高校、進企業、進基層學習“雙創”工作、黨團建設、社團管理等經驗;推動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邀請重點行業企業、區域發展龍頭企業在高校建立企業名師工作室,深化定向結對互動。
強化效果導向,念好“脫虛向實”緊箍咒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練、增長本領。”社會實踐為大學生提供了了解國情民情、增長知識才干、提升綜合素質的寶貴契機和廣闊平臺。然而,現實中暴露出的“脫實向虛”傾向大大降低了社會實踐的“含金量”。目的不實,導致社會實踐成了完成任務、拿到學分的“幌子”;內容不實,導致社會實踐成了脫離現實需要和專業需求的“空殼”;過程不實,導致社會實踐成了“走過場”“擺樣子”“搞形式”“蹭熱點”“玩噱頭”的“秀場”。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深化高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對社會實踐進行全流程、全鏈條管理,完善社會實踐成果考核、評價、認定體系建設,并對社會實踐如何“脫虛向實”作出具體指引。實踐前,高校要加大政策、資金、場地、師資和資源等投入,對社會實踐進行系統性設計,開展專項培訓、專題輔導;實踐中,教師要全程陪同、指導,團隊要根據過程中的變數和不確定性及時做好轉向和應變工作,對標對表扎扎實實逐項落實任務目標;實踐后,要加強宣傳報道、典型選樹、成果提煉、反思總結和校際交流,形成品牌項目,打造精品團隊,建立長效機制。
凱歌而行,不以山海為遠;乘勢而上,不以日月為限。新時代大學生要在社會實踐中厚植“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的家國情懷,汲取“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奉獻精神,錘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意志品格,努力成長為對黨和人民忠誠可靠、堪當時代重任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