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儲環 陳祥 左騰木) 10月13日至14日,黨委統戰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聯合蘄春縣委統戰部,組織港澳臺學生及相關工作部門教師代表赴蘄春縣開展“相約名醫故里·走進中醫藥傳統文化之鄉”研學活動。校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軍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王海濤副教授、蘄春縣政協文史委原主任張梁森作為隨隊專家全程指導,蘄春縣委常委、副縣長楊進,蘄春縣委統戰部、縣網信辦負責人陪同。
10月13日下午,師生一行到達蘄春縣博物館,參觀了解蘄春歷史文化及其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領略文化之鄉、教授名縣的魅力。隨后參觀了湖北艾師傅科技有限公司,走進艾草種植基地和蘄艾產品生產基地,了解艾草從種植到加工的工藝流程。部分港澳臺學生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親手體驗了艾條的制作過程。張梁森向大家詳細介紹了蘄艾產業發展現狀,使大家進一步學習到蘄艾在中醫藥傳統文化和大健康產業中的重要價值。
來自香港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大二學生徐志銘在接受蘄春網媒體采訪時談到:“很榮幸有機會來到李時珍的故鄉,第一次了解到蘄春四寶,希望通過此次研習,將來把中醫藥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傳播到世界各地”。來自澳門的會計學院大一新生李凱斌表示,蘄春的中醫藥學與澳門目前正在努力發展的中醫藥研究有很大的關聯,希望蘄春的蘄艾和澳門的中醫藥研究能有深度合作,讓中醫藥為全世界健康做出貢獻。
10月14日上午,團隊一行到達向橋鄉孫山村,實地參觀“蘄春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山村人工暗河。該地下暗河兩進一出呈“Y”形,暗河的拱洞呈“n”形,大家在當地干部的帶領下沿著狹長的河道從暗河的入口步行到出口,沿途大大小小方石塊砌成的拱璧、清澈見底的河水和舒適宜人的洞內氣候小環境,令大家贊嘆不已。在暗河上方一處涼亭里,團隊成員同當地村委張昌松、村民張受金老人親切交談,聆聽二老講述人工暗河的建設歷史。據張昌松回憶,1976年村民們在“農業學大寨”精神的感召下,憑著勤勞的雙手,在兩條常年流水的河道上筑建了一條寬4米、高4.2米、長340余米的石拱,石拱上面鋪土為田,形成了百余畝平整的“孫山大寨田”,后來通過糧食種植、山茶油生產制作,逐漸改善了當地貧困面貌。張軍教授現場點評,向同學們介紹了當年內地農村發展的時代背景,指出孫山村人工暗河蘊含著中華農耕智慧和中國農民自力更生、勤勞堅韌的奮斗精神。
10月14日下午,團隊一行抵達李時珍紀念館,參觀本草碑廊、紀念展覽、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等,館中陳列著大量醫藥著作、文物、照片、文獻資料等,展現了醫圣李時珍的生平事跡、卓越貢獻和深遠影響,大家了解到中醫藥文化豐厚的底蘊,感受到中醫藥的傳承創新。
王海濤表示:“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蘄春人,通過此次研學,帶領學校港澳臺學生領略家鄉蘄春的風土人情、感受優秀傳統中醫藥文化和農耕文化,倍感喜悅與自豪。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挖掘傳統文化、鄉土人文和地域文化的育人價值”。
黨委統戰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與蘄春縣委統戰部就下一步深入合作進行了交流。
此次活動是“祖國大陸萬里行——港澳臺師生主題社會實踐系列活動”之一。黨委統戰部、學生工作處、港澳臺事務辦公室、馬克思主義學院、金融學院、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教師及組織統戰支部黨員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