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常程 通訊員 胡安琪
11月7日,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和我校聯合舉辦的“博學講壇——湖北省炎黃文化專家講堂”系列活動啟動,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為我校400多名師生作《國學智慧與領導修養》的專題講座,拉開了“博學講壇”序幕。
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
郭齊勇從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闡釋了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社會層面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個人層面則涵蓋“誠信、友善、敬業、愛國”。他說,“仁愛”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和諧”的4個向度指的是“人與自然天地、人與人、身與心以及各族群民族”之間的和諧。“誠信”是“友善”和“敬業”的基礎,而“德性”的推行會帶來“愛”與“敬”。郭齊勇認為,臺北市的4條大道“忠孝路、仁愛路、信義路、和平路”是對孫中山思想的概括,明確表達了國學的內涵與精神。
儒家與道家的智慧博弈
郭齊勇認為,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儒家“仁愛忍恕”、墨家“兼愛非攻” 、道家“道法自然”、佛學“慈悲為懷”,以及宋明理學“民胞吾與”,闡釋了“成圣人賢人、真人至人、菩薩佛陀”的理想人格追求。
郭齊勇指出,僅1700字《大學》是最好的中國哲學,是西方幾十萬字的政治哲學比不上的。他講解《大學》的“三綱領”和“八條目”,并讓現場同學一起誦讀此書名句。
他對老子的管理智慧進行了剖析。“領導在改革的同時也要守陳,要尊重自然、長久發展、無欲無爭。”他認為,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不能浪費自然資源,不可一直“變”,而要為子孫后代考慮。
人文修養與國學內涵
郭齊勇就《三字經》和《弟子規》中部分篇章分析了“人文修養”的重要性。他通過生活中的“稱謂誤用”的例子說明了生活中需要人文涵養,國學就在我們生活中。
“如果沒有民族文化的認同,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就會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散掉;如果沒有倫理共識,就形成不了健康的法治社會;如果沒有終極關懷,就沒有誠信系統,社會就會缺乏責任感和凝聚力。” 郭齊勇說。